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卷  第6期

封面
2023 年 6 期封面
2023, 3(6).
摘要:
目次
2023 年 6 期目次
2023, 3(6): 1-2.
摘要(122) HTML (37) PDF (1)
摘要:
研究论文
三峡库首柑橘园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
胡建文, 刘常富, 勾蒙蒙, 曾立雄, 雷蕾, 陈会玲, 肖文发
2023, 3(6): 1-9.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61
摘要(193) HTML (98) PDF (39)
摘要:
  目的  探寻三峡库首不同地貌区柑橘园的土壤有机碳(SOC)分布特征和驱动因子,促进科学制定碳固存策略。  方法  对三峡库首宜昌市夷陵区(平原地貌,31个样地)和秭归县(丘陵地貌,63个样地)的柑橘园,分析0~10 cm(表土层)、10~20 cm(中土层)和20~40 cm(底土层)土层SOC含量的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并通过层次分割量化地貌、土层养分因子对SOC含量的贡献。  结果  丘陵区表土层和中土层的SOC含量均显著高于平原区对应土层的SOC含量(P<0.05)。2种地貌区的表土层SOC含量均显著高于中土层和底土层SOC含量(P<0.05)。2类地貌区内不同土层的SOC含量均与同一土层的全氮(T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平原区表土层和底土层的碱解氮均驱动相应土层的SOC积累(P<0.05)。丘陵区各土层的SOC含量均与相同土层的SOC/TN显著正相关(P<0.05)。平原区和丘陵区表土层的SOC是中土层SOC的主要来源,贡献分别为34.5%和41.3%;中土层的SOC是底土层SOC的主要来源,贡献分别为30.8%和34.2%。在2种地貌区,表土层养分因子不仅对中土层的SOC贡献近50%,而且和中土层的养分因子共同贡献底土层SOC约50%。  结论  平原区和丘陵区柑橘园可分别通过调控土层间养分有效性和SOC/TN以提高SOC积累。
张家口市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分区优化管理
李皓, 赵友, 薛倩楠, 杨佳
2023, 3(6): 10-22.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68
摘要(180) HTML (54) PDF (30)
摘要:
  目的  以作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张家口市为例,探讨如何根据权衡与协同关系划分功能区,改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方法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构建2000—2022年张家口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5种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年际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首先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代表年份2000、2008、2015、2022年的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变化;其次,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确定4个代表年份的服务权衡与协同空间格局;最后,采用自组织映射算法,进一步划分并勾绘生态系统服务簇。  结果  2000—2022年,粮食生产服务在西北部呈显著增加趋势,而产水服务在东部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空间格局均表明,生境质量、固碳和水质净化服务间表现出显著稳定的协同关系,粮食生产与上述3种服务大体维持弱权衡关系,产水与其他服务保持复杂多样的关系。基于自组织映射算法,划分出4类服务簇:1号簇分布于张家口西部,以粮食生产与产水服务的协同关系为主;2号簇分布于张家口中部,反映出剧烈城市化地区各种服务关系的不确定性;3号簇分布于东南部官厅水库地区,以产水服务为主导,印证了该地区具有较高的水源保护重要性;4号簇稳定分布于张家口东部,负责生境质量、固碳和水质净化服务供给,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结论  建议针对1~4号服务簇相应建立农业生产区、适度开发区、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保护区,改善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和供给,实现“保护−发展”矛盾的最小化。
青藏高原东部不同菌根类型森林土壤细菌α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张淼淼, 曹向文, 刘顺, 陈淼, 陈健, 史作民
2023, 3(6): 23-33.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39
摘要(197) HTML (95) PDF (18)
摘要:
  目的  揭示青藏高原东部不同菌根类型森林的土壤细菌α多样性差异及其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优势种为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和杜鹃花类菌根(ericoid mycorrhizal,ErM)的3种原始林,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5月、7月和11月土壤细菌的α多样性,并针对土壤理化性质、月份变化和菌根类型探讨影响土壤细菌α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结果  3种菌根类型森林土壤的主要优势类群为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_Gp2纲、浮霉菌纲(Planctomycetia)、斯巴托菌纲(Spartobacteria)及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a)等。3种菌根类型森林土壤相对多度前5的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总体表现为AM森林(6.69~6.76,4390.79~4680.40)较高。并且,相比EcM森林和ErM森林,AM森林土壤的温度、pH值、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均较高(P<0.05)。土壤理化性质(温度、土壤充水孔隙度、pH值、SOC、TN、NH4+-N和NO3-N含量)和月份变化分别解释了土壤细菌α多样性差异的47%和6%。  结论  不同菌根类型森林的土壤细菌α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并且此差异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最大。
新邵县繁殖期和越冬期鸟类物种多样性调查
周琳, 傅祺, 戴凡凯, 李松文, 张龙, 张志强
2023, 3(6): 34-46.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59
摘要(202) HTML (79) PDF (18)
摘要:
  目的  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某县域内鸟类资源状况,对于该县域内鸟类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2022年5月—2023年4月,采用样线法在繁殖期和越冬期对湖南省新邵县鸟类分别开展了1次系统调查。  结果  实地记录到鸟类15目49科150种,其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8种,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鸟类69种,中国特有鸟类5种;留鸟80种、夏候鸟30种、冬候鸟23种、旅鸟17种。在110种繁殖鸟中,有东洋界物种78种、古北界20种、广布种12种。繁殖期的鸟类物种数大于越冬期,但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小于越冬期。在不同生境中,森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最高,湿地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城镇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最低。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繁殖期与越冬期的鸟类物种组成成分相似;农田生境与灌丛生境之间的鸟类组成最相似,森林生境与湿地生境之间的鸟类组成差异较大。  结论  本研究丰富了新邵县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数据,为新邵县鸟类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两栖类动物多样性初步调查
王秀磊, 李希, 陈明斌, 李佳
2023, 3(6): 47-60.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54
摘要(239) HTML (84) PDF (56)
摘要:
  目的  更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两栖类动物名录,为国家公园两栖类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4—5月和8—9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使用样线法、访问法等野外调查方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汇编两栖类动物名录。  结果  1)国家公园共记录到44种两栖类动物,隶属于2目8科28属,其中中国特有物种15种,海南特有物种12种。2)7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物种,5种为易危物种,7种为近危物种。3)在地理区系构成上,东洋界物种43种,广布物种1种,无古北界物种。  结论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两栖类动物资源丰富,为众多濒危、特有物种提供重要栖息地,表明国家公园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山东省三市核桃黑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涂艳, 薛寒, 姜宁, 李永
2023, 3(6): 61-67.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74
摘要(152) HTML (50) PDF (7)
摘要:
  目的  明确山东省济宁、泰安、潍坊3市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病原,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实地踏查法,调查3市核桃园黑斑病发生情况并采集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人工接种叶片进行病菌的致病性测定,最后利用16S rDNA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病原菌鉴定,同时也应用gyrB基因系统进化准确鉴定黄单胞菌(Xanthomonas spp.)。  结果  结果表明,引起山东省3市核桃黑斑病的病原菌主要有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变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avescens)以及栖树黄单胞菌(X. arboricola),其中变黄假单胞菌引起核桃黑斑病是国内首次报导。  结论  成团泛菌、变黄假单胞菌、栖树黄单胞菌是山东省3市核桃黑斑病的主要病原菌。
综合评述
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进展与发展策略
李世东, 孙尚伟, 杨振寅, 段经华, 庞勇, 张群, 祝万顺
2023, 3(6): 68-77.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60
摘要(164) HTML (74) PDF (32)
摘要:
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生态站” )隶属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60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拥有220个站点的大型定位观测研究网络,涵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城市、竹林6大生态系统类型,基本覆盖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和重点生态区域,是我国林草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支撑平台,是国家林草科研的“野外实验室” ,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健全工作制度、加强运行管理、强化标准运用等主要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积累了陆地生态系统长期连续大规模科学观测数据,为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解决全球重大生态环境科学问题等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还培养了一大批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同时,我国生态站建设存在着实力和质量偏低、建设和运行经费短缺、重大项目正常支持机制缺乏等主要问题。加强我国生态站建设,应完善生态站顶层设计,推进生态站高质量建设,加强生态站建设运行管理,提高生态站观测数据质量,加强生态站科普宣传和队伍建设,提升生态站科研创新能力。
人工−天然混交林研究综述
罗建琼, 缪宁, 薛盼盼, 张远东, 王晖
2023, 3(6): 78-87.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58
摘要(264) HTML (69) PDF (31)
摘要:
人工−天然混交林是一种人工和天然混合更新形成的混交林。基于以往研究,本文深入分析了人工−天然混交林的发生背景、划分类型和形成过程,系统总结了林分特征和抚育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人工−天然混交林根据林型起源通常被归类为人工林或天然林,缺乏分类和定量化的判定标准,且对该林型的研究不够深入,其培育利用价值亦没有得到充分的评估与重视。因此,本文针对人工−天然混交林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的研究及经营与利用提出了建议和展望:提出将林分中人工造林和天然更新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占比均高于20%作为判定人工−天然混交林的依据;建议加强发展演替过程和机理研究,健全不同类型人工−天然混交林的经营技术体系,结合林业生产实际需求采取针对性地经营管理;在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发掘和发挥人工−天然混交林的碳汇潜力。
关键种、伞护种、旗舰种在保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周学红, 王强, 李星醇
2023, 3(6): 88-96. doi: 10.12356/j.2096-8884.2023-0069
摘要(255) HTML (95) PDF (29)
摘要:
面对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挑战,亟须制定高效的保护决策以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然而,面对有限的保护及管理资源,如何制定使更多物种受益的保护策略是当前保护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代理种的出现可被视为新型保护“捷径” 。关键种、伞护种、旗舰种作为3种主流代理种,相关概念及评估标准常存在误用及混淆。基于此,本文系统综述了关键种、伞护种、旗舰种在保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其概念及保护理念,定性选择标准及定量选择方法,并进一步归纳其在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具体应用。研究建议在开展保护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对几种代理种概念进行区分,并倡导利用多物种组合的方式开展保护工作,实现保护效益最大化。研究旨在系统梳理3种主流代理种在保护生物学领域的有关研究及具体应用,以帮助保护工作者更有信心地使用代理种作为高效保护工具,切实助力保护规划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

关于网站迁移的通知

 尊敬的各位专家、读者:

本刊网站将于6月28日起迁移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网(https://journals.caf.ac.cn/ldstxtybhxb/),届时旧网址http://www.ldstxtybhxb.com/将停止访问,如需投稿请直接登录http://edit.caf.ac.cn/ldstxtybhxb。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编辑部,Tel:010-62889503;E-mail:ldstxtybh@caf.ac.cn。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06-25